偷袭式叫停移动支付的背后的利益

3月14日,就在大家纷纷断定,在明天的315晚会上,央视将会向互联网金融抡起大棒的时候。出人意料的,微博上疯传,央行紧急叫停支付宝、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,同时还叫停条码(二维码)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。随后,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周金黄对此进行了确认。

央行叫停的影响是深远的,这不但意味着支付宝、腾讯与中信银行即将要推出的网络信用卡夭折,而且,所有第三方支付的介于线上和线下之间的支付方式,如腾讯的微POS等,都将受到影响,更重要的是,支付乃所有商业模式的根基,所以,更深刻的影响是,阿里、腾讯重金投下的众多线下支付场景也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,比如嘀嘀、快的打车软件,再如大众点评的支付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,央行的监管可谓对互联网金融乃至O2O模式,成功的进行了一次偷袭式的釜底抽薪。资本市场的反映非常之快,受此影响,中信银行股价一度跌停,港股腾讯跌幅超2%,两市股指均受此拖累。

央行的理由是安全方面的考虑。根据这份文件显示,央行认为,线下条码(二维码)支付突破了传统手机终端的业务模式,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。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,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、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。所以,叫停支付宝、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,以及条码(二维码)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。

金融、支付问题,涉及老百姓的资金安全,当然需要慎重,但是慎重不等于突然袭击。这种偷袭式的叫停监管,非常值得商榷。显而易见,所谓慎重,就一定是一个各方讨论的过程,只有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与讨论,相应的措施才可能全面、充分。但现在,这类支付问题并未成为社会议题,也未经过各方的协商与研讨,相关禁令就直接偷袭式的出台。不管是从腾讯、阿里的回应,还是资本市场的反映都可看出,在此之前,并无相关风声。不得不说,这种偷袭式监管,不应是行政的常规方式。

不过,这种监管方式却有其原因。改革三十年,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政治正确的图腾,同时,经济自由的不断发展,也使老百姓与企业,有了更大的发言权,在这种情况下,既得利益驱动的监管也变得形式多样,在不同情势之下,采取不同的方式。

比如,对余额宝这类已经给到老百姓很大好处的创新,限于民意,迂回前进,监管之前,往往有舆论棍子挑起问题,然后,监管随之而上。而对于二维码支付、条码支付,这类还未成长起来,但却注定会挑战银联业务的创新,就乘其还未完全成长起来,吸取此前在余额宝上得到的教训,干净利落的造成既成事实,先管住再说,因为,只有先管住了,才能谈不平等的合作,才能谈不平等的份额,才能保住既有利益。

其实,所谓监管,从来都是万变不离其宗,本质上都是“形式上肯定,利益上打压”。

比如,打车软件。在今年两会上,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:“打车软件国际上很多国家在使用,而且效果也是好的。我们国家现在出现的一些打车软件,总体上来看发展是好的,我们对其研究,要尽快规划,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,使其更好地为大家服务。再如互联网金融,中国人民银行的两位副行长,潘功胜、易纲都在两会上表示,一方面,互联网金融的发展,有利于满足了微小企业融资、增加百姓投资渠道、降低金融交易成本、推进利率市场,要支持和容忍创新行为,另一方面,存在监管缺失,需要加以引导和防范。

不难发现,在创新、改革的政治图腾下,官员们的意见都有着相似的模式,即一方面从政治正确上认可创新,同时,认为需要监管,属于“是好的,但需要监管”的范式。在一般人看来,这是一个利好,是官员与管理者对新生事物的宽容,是支持创新的做法,但是,事实并非完全如此。

监管其实一直存在,支付宝公关总监陈亮在微博上就说:“余额宝从诞生第一天就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有效监管:诞生至今的264天里,共计得到各种监管43次,平均每6天一次。含文件备案汇报、现场调研、现场检查等多种形式。今年1月至今,央行、证监会、国家审计署等累计来监管了19次。”

由此可见,官员们说的监管,其实不是指有无监管,而是指从“令管理者不满意的监管”,转变到“令管理者满意的监管”,那么,怎么才是令人满意的监%